当前位置:首页 > 大学考证 > 正文

等级制考试,等级制考试是什么意思

  1. 五分制划分标准?
  2. 在教育领域考试的分制:“五分制”和“百分制”它们分别意味着什么?
  3.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?

五分制划分标准

五分制里优、良、中、差、及格的区分分数

课程绩点在五分制下,五分制分别为A/B/C/D/E,一般A为90分以上、B为80-90分之间,C成绩为70-80分,D为60-70分,F为60以下。 而传统的是百分制:按传统的成绩优、良、中、及格、差,一般认为90分以上为优秀,80分以上、90分以下为良好,60分以上、80分以下为中等,而60分为及格线,60分以下为不及格。

优100-90,良89-80,中 79-70,及格 69-60,不及格59及59以下。

等级制考试,等级制考试是什么意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南京大学为例,等级分制分为优、良、中、及格和不及格。五级评分制记分与百分制记分的换算标准为:优100-90,良89-80,中 79-70,及格 69-60,不及格59及59以下。

如果五级分制需计算学分绩,折算标准为优-95,良-85,中-75,及格-65。以免修、考察合格记载的课程成绩不能换算为百分制,但可分别按90、80分折算学分绩。

等级制考试,等级制考试是什么意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本科教学成绩的相关要求规定:

1、必修课程的总评成绩的构成比例由开课单位根据所开课的性质确定。平时成绩(含期中考试)占总评成绩的20-30%,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-80%。平时成绩的考核可***取多种形式,如:课堂提问、小测验、撰写实验报告等。选修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包括平时和期中成绩。

教育领域考试的分制:“五分制”和“百分制”它们分别意味着什么

五分制模糊,百分制精确;五分制强调等级差别,百分制强调分数差别;五分制注重整体评价,百分制侧重分项评价。

等级制考试,等级制考试是什么意思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两种评分制,各有适用场景,谈不上孰优孰劣。

如: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,更适合使用五分制。如果不是中高考作文,一般不会设定精准的评分细则,给分的尺度,全靠老师主观把握。这样,如果***用百分制的话,虽然给出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分数,其实也不客观。

老师平时评改作文,即使***用百分制,打分时,也不会精确到个位,比如打出“83分”这样的分数,只会以5分为单位打分,将前述分数修正为“85分”。这种情况下,倒不如***用五分制,更符合老师粗改作文的实际。

但一张试卷,就必须***取百分制,甚至120分、150分、180分或更高。题量越大,分值必须越大,才能做出区分度,更客观分正地评定学生成绩。五分制是无法用于现***试中的试卷评价的。

有些考试中,会将百分制成绩换算成五分制,故意模糊学生的分数差别,以弱化片面追求分数的倾向。

其实,***用等级制(五分制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)模糊学生成绩上的差别,可能造成不公平。

***如:五分制下,1-2分为不合格、3分为合格、4分为良好、5分为优秀,分别对应百分制下的0-59分为不合格、60-70分为合格,71-89分为良好,90-100分为优秀。则有可能出现,***用5分制,将考59分的学生与考1分的学生归为同一类,这对考59分的学生而言,是极不公平的,会严重挫伤该生积极性、打击其自信心。

学校教育过分追求分数,“分、分,学生的命根;考、考,老师的法宝”,对分数的狂热扭曲了教育的本来面目,引起主张素质教育者的忧虑。后者认为***用五分制或可引导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。他们的理由是:

1、百分制注重分数,是终结性评价,五分制注重过程,是形成性评价。

2、百分制会打击差生信心,五分制则让其看到希望。

3、百分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,五分制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。

什么是九品中正制

九品中正制,就是将人分成“三六九等”,分成了九个等级,也是科举制出现以前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,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代。

古代中国选拔人才主要有三种制度:

汉朝的察举制,这主要看人的品德;

后来最著名的科举制,这主要看人的才能;

而现在要说的九品中正制,主要看人的出身。如果说品德与才能能够后天努力,那出身真的是没办法。

天下各州郡分别设立大中正一人,还有小中正,而中正就是选拔人才的官吏。将人才分成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与下上九个等级。

九品中正制,主要从人的出身、行状与品级才定官吏的任职。所谓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”。出身寒门的人即便品行、才能在好,也只能列入下品;出身高贵的,即便品行不佳也能入列上品。

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延续,将地方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回中央,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。然而晋朝以后,几乎完全依赖于出身家世,所以官位被世袭门阀给垄断,一个人一出生,就几乎被决定了终身。

公元2 20年(魏黄初元年)初, 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定九品中正制并颁行。

九品中正制是一种选官制度, 具体做法是: 选择有鉴识人才能力的官员任各州郡的中 正官,由中正官来负责考察本州郡士人的德行与才能, 写成评语, 称“状”。再依据士人出 生的门第高下, 定出上上、 上中、 上下, 中上、中中、中下, 下上、 下中、 下下等九等品级。吏 部根据状与品来选官, 史称这一做法为九品官人法。

这一选官法是汉末兴起的世家大族 利益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, 同时, 这样做又反过来强化了门阀政治, 形成“公门有公, 卿门 有卿”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。

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禅汉之前,还是当魏王的时候听了陈群的建议实行的政策。将天下各大家族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九个品级,按汉代一直施行的察举制,规定了什么样的家族的年轻人能被推荐为什么样的官。

其实在曹丕发布这个政策前,九品中正制就已经在执行,只不过没有制度化。鲁肃劝孙权抗曹时候就说:像我降曹的话,曹操会评论我的家族品级给我一个官当,张昭他们主张投降的也都是考虑自己的后路,唯独将军你不行。

九品中正制,法定了门阀家族的出仕之路。大家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注定有官当,而寒门子弟出头更难了。出现大家族不受穷,寒门当不了大官。

九品中正制,主要关键在“中正”,中正是各郡负责向朝廷推荐人才的人,一般由郡太守自己担当。大家都只会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和晚辈,导致社会分级越来越剧烈,也出现了超强豪族,如弘农杨氏、太原王氏等等。

九品中正制到隋朝开始施行科举制的时候慢慢湮灭,在武则天时代彻底被废除。